安康市紫阳县委书记王晓江:治县有良策 皆从民意来

22.07.2015  12:15

  图① 王晓江在东木镇中心敬老院慰问93岁的老人。 图② 王晓江(右)在红椿镇紫阳春茶厂调研。本报记者 雷 婷摄

  7月8日上午8点,阳光刚刚穿过秦岭文笔山顶的薄雾,陕西省紫阳县县委书记王晓江便带着司机下乡了。再过两天,他来到紫阳县工作恰好9年。

  9年间,在安康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紫阳县从多年末位到连续4年获评优秀;从曾经干群关系紧张的“告状大县”到连续5年的全省信访“三无县”;9年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了4.8倍,财政收入增长9.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7倍……紫阳大变,人们说“王书记真有办法”,但在王晓江看来,好办法往往就是“笨办法”——常下乡、多入户,才能真正掌握县情民意,才会找准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与群众要求的结合点。

  “笨办法”也是好办法

  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陕西省紫阳县,“地无三尺平,十年九受灾”,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当年的交通条件很差,刚换的新轮胎一个月就磨得看不见胎纹了。”王晓江说。2006年7月上任之初,王晓江就屡屡碰到群众围堵县政府大门的“窘境”,面对尖锐的干群矛盾,王晓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独自驾车下乡,不设目标,随意进村入户,逢人就聊。一个月行程上万公里,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群众有问题却无处说、无人理,久拖不决是造成干群矛盾尖锐的根本原因。”王晓江还是用“笨办法”——听民声做调研。

  2007年1月1日,时任县长的王晓江公开了所有县政府领导、部门一把手和各乡镇镇长手机号。同时,他还动手设计了一份涵盖社会民生、产业发展等问题的万人调查问卷表,“群众很热情,一万张问卷发下去,回收了9700多份。”在倾听百姓心声的基础上,紫阳县提出实施20件城乡惠民实事。其中,紫阳广场的建设是城乡群众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当时,紫阳是全省唯一没有广场的县城,西关是最适合建广场的地段。”王晓江说,此前10年间,西关拆迁曾列入两届县党代会报告,都因拆迁难度太大而搁浅。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王晓江和其他领导挨家挨户走访了广场拆迁范围内的居民,了解到症结主要在于群众不满商业开发的建设模式。王晓江据此提出,完全纯公益性建设,将原设计仅为6000多平方米的广场扩展到15000平方米。找对了症结就找出了办法。原先拆了多年的工程仅用40多天就大功告成,无一户越级上访,比原商业开发方案还少投入1200万元。

  只要认真倾听群众声音,尊重群众意愿,根据群众需求办事,再难的工作都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此,紫阳县每年都会开展“万人问卷”调查活动,从群众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确定来年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点。

  在人流十分密集的紫阳广场,有一块巨大的便民服务公示牌,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党政负责人的手机号码都在这里。“公布电话,干部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怨所难。”王晓江坦言,起初不少干部对此存有顾虑,但现在已经习惯了,“其实,老百姓是很通情达理的。我回忆了一下,9年来,晚上10点半以后接到的群众电话,总共也不到10个。

  好办法形成好机制

  上午9点多,王晓江已经坐在东木镇村民陈从田的新居客厅。陈从田的新家位于移民搬迁集镇新区。“我们全家就三口人,因此选择了90平方米的房子,兼顾着搞了个农家乐。”陈从田脸上的惬意折射出紫阳移民安置政策的“顺民意接地气”。县委副书记尹正涛介绍说:“2010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省里决定实施大规模避灾移民搬迁,这是一项牵涉群众切身利益的复杂工程。为此,我们没有急于赶进度,而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制定了个性化的务实方案——尊重民意、以户定建,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集镇为主、产业同布。这几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

  2012年、2013年,紫阳县先后建立了全省首家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通了便民服务热线,24小时专人接听。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成彦说:“前者是我们主动延伸下去,后者是群众主动反映上来,一来一去,联系群众的渠道更加畅通了。

  上午11点,红椿镇纪家沟村村民贺其珍到该镇便民中心递交了再生育审批表,工作人员张帆在核实资料后将审批表、户口本等材料扫描上传到行政审批系统,等待县计生部门审批。与此同时,29公里外的县城政务服务中心镇级服务中心实时监控屏上已经显示贺其珍的再生育审批处于受理状态。

  在张帆的工作台上,工卡上的AB岗字样引起记者好奇,县委常委王顺利告诉记者:“这也是根据群众意见设计的:农村群众往往是利用周末赶集顺带办事,但此时办事部门却放假休息。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AB岗,通过干部倒休,确保镇机关和县政务中心365天上班,随时服务群众。

  走进紫阳县行政服务中心,各个窗口井然有序。“为解决行政审批中的暗箱操作等老大难问题,我们主动公开县级权力清单,把全县51个县级职能部门所承担的418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办理。中心实行一个窗口收费,系统自动生成缴费单据,彻底杜绝了人情减免和乱收费。”紫阳县县长赵立根说。

  2014年,紫阳将便民服务中心升级为政务服务中心,强力推进审批职能整合,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全程代理”。中心面向群众和企业服务,城区5个分中心与21个镇便民大厅联网办公,365天上班,联网审批。通过简化程序、下放权力,压缩法定审批时限50%以上;建立电子行政审批系统,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网络处理、电子监察、限时办结、统一送达”的全程代理运行模式。

  通过内部网络运作,形成了前台窗口受理、后台部门审批、过程中心管理的审管分离格局,办事群众与审批人员不见面,构建防腐“隔离墙”。审批事项各环节由电子监察系统全程跟踪,对即将到期的事项自动预警、提醒,群众办的每一件事、审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记录。

  好机制培养好干部

  下午1点多,从红椿镇返回县城的途中,当汽车行驶至一处三岔路口,王晓江突然要求司机临时改道,开上一条坡度很大的乡村旅游路。“上个月来这里时发现质量问题要求他们返工,我再去看看。”随机调查是王晓江下乡的另一个“笨办法”。

  “你好,我是紫阳县社情民意服务中心,您是不是红椿镇的?耽误你几分钟时间,你觉得和去年相比红椿有没有啥变化?能不能联系到您的包组联户的干部,比如打电话能不能找他?这个月他到过您家吗?”下午3时,紫阳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在随机抽查群众对包联干部的满意率。

  “过去考察干部,主要是领导对干部、干部对干部的评价,这使干部形成了只看上级脸色不对群众负责的作风顽疾。”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罗云忠介绍说,紫阳从2012年年初成立全省首家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收录全县所有干部、职工和农户,包括外出务工人员的固定和移动电话号码逾18万个,分行业、分系统、分地域录入,建起了覆盖全县93.8%城乡家庭的数据库。

  民意调查中心定期对包联干部入户率、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县镇村干部工作作风、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进行电话调查。如果发现干部群众满意率低于75%的,将进行诫勉谈话并限时整改。3个月后回访满意度还未改进的,将安排专门的领导督察,直到问题解决。此外,在王晓江的倡导下,紫阳出台政策规定年度考核中民意调查结果在各镇各部门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占10分。书记办公会在酝酿干部选任时,原则上只定条件和职级,具体人选由考察组现场汇总民主推荐和民意调查结果,经组织部部务会研究确定。在干部考察环节,增加包联农户或服务对象满意率随机调查,凡是随机民意调查满意率低于80%的干部,提拔时实行“一票否决”。2013年以来,先后有37名干部因群众满意率低被诫勉谈话,5名拟提拔干部因群众满意率不达标被“一票否决”。王晓江坦言:这一制度极大限制了县委书记用人的随意性,“实质上也解脱了自己。

  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什么样的干部,选什么样的干部就能带出什么样的风气。紫阳县增加群众对干部选任、考核的话语权,促使广大干部完成了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由“运动式”服务向“常态化”服务转变,为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采访期间,王晓江不时回忆起前不久参加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大会的情景:“郡县治,天下安。总书记对县区工作的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和厚望,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线指挥长,唯有尽职尽责,带领全县干部加快发展,深化和谐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紫阳的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才能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