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清 大美三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之绿色篇

09.03.2016  09:55

  本报记者 苏同敏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是最广泛的民生,也是最诗意的福利。

  “十二五”以来,陕西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综合整治江河湖库,铁腕治污,坚定减排,美丽陕西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由41.42%提高到43.06%;以“五大体系”“十大工程”为统领,水利现代化构架基本建成;减排进度居全国前茅,治污降霾强势推进,环保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实现新跨越。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省委、省政府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积极使用绿色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理念升华:绿色成为富省惠民“指挥棒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更是执政理念的深刻变革。在陕西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就经历了这样一种发展方式和执政理念的变革。

  “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把绿色价值取向体现在各项政策之中。”2月24日上午,省委书记赵正永在全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在产业政策上支持绿色清洁生产,在消费政策上深化节能减排,并在绿色建筑、绿色金融、扶贫工作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绿色的政策导向。

  这种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对“绿水青山”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做法,不仅没有使陕西的发展停滞不前,反而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陕西在科学分析省情的基础上,着力“拐弯超车”,通过把握好速度与平衡的科学发展实现了“富民强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高于全国3.3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继“十一五”期间连续前移3位后,又前移至第15位,从经济欠发达省份迈向中等发达省份。

  活生生的数字,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生态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生态文明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协调共生的方法论。

  实践推进:为今天发展努力,对明天发展负责

  在快车道上行驶,陕西经济社会列车接连实现了“拐弯超车”,如今正驶入关键路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曾经粗放的发展方式,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大大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要求未来发展必须严守生态底线,不可越雷池一步。也正是在这种新理念的引领下,三秦大地绿色发展的实践不断向前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坚定实施。

  近年来,陕西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将生态环保的权重从12分调整到了25分,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层层传导压力,发挥了很强的约束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建立综合性的绿色考核体系打下了基础。

  为给人民赢得更多碧水蓝天,省委书记、省长连续三年5次召开省委治污降霾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实施了“治污降霾·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出台《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西安周边100公里告别“煤时代”,并将燃煤锅炉拆改范围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各县县城。同时,在全国率先实施林业治污减霾三年行动,评估显示效果明显,成本低,且不会造成GDP损失。“”回秦川八百里,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陕西总量减排西部领先,4项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部超额完成。环保部门发挥环评作用,严格落实“十不批”要求,5年累计逼退逼转逼治不符合要求项目65个,涉及投资约200亿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民生项目则建立“绿色通道”。

  绿肥黄瘦,天蓝水净;黄土不“”,满目皆绿。按照“三化”生态建设战略,我省突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大主题,由增绿向增景、增效、增加生态产品转变,实现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林业转型跨越,推进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跨越。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479万亩,千里绿色长廊全面建成,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林业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熊猫繁育创历史最好成绩、朱鹮异地野化放飞成功,陕西林业生态文明教育经验被国家推广。

  青山作画,碧水点睛。“十二五”期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1055亿元,是“十一五”水利投资的3.5倍,每年农历元宵节都举行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实施10大类130多个重点项目工程,纵跨南北、横贯东西、覆盖全省、支撑长远的水利现代化构架基本建成。

  在陕西,人们不仅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对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环境。

  绿色展望: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

  绿色发展蕴涵着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寄予着人类未来的美好愿景。

  1月24日上午,备受全省人民瞩目的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陕西大会堂隆重开幕,全省人大代表肩负重托、履行职责、共绘蓝图。“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较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尚需锲而不舍、铁腕治理、久久为功。”省长娄勤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铿锵有力地指出,“把绿色作为必要条件,让生态文明融入发展全过程”。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一些“十三五”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格外引人注目: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严格划定并执行各类生态红线,认真落实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督察和终身追责制度,积极争取建设秦岭、桥山和黄河国家公园,围绕“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

  同样,此次会议审议批准的《陕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后,总体目标中制定了如是一条: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主基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森林覆盖率超过45%,治污降霾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美丽陕西建设展现新的景象。

  绿色发展有赖于全社会一致的绿色价值取向。如何让绿色理念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为准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可以预期,在“十三五”乃至一个更长时期,“绿色”将成为我省破解发展和保护难题,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如今,秦岭万木葱绿,渭河碧水流淌,黄土高原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千米,就连原来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铜川,也成了对生态要求极为苛刻的朱鹮的栖身之地。

  “绿色发展”,正一天天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美丽陕西”,将是秦人共同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