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考古成果发布:发现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

28.09.2016  00:03

  中新网陕西新闻9月26日电 (记者 田进)“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26日在西安举行,中国西北大学发布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考古成果。中外考古人员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系统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介绍,该校将考古研究拓展至中亚地区,开拓了丝绸之路国际考古的新境界,2009年至2013年先后三次深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遗存,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组队进入中亚开展考古工作。

  西北大学考古专家王建新的团队为寻找和确认古代月氏考古学遗存,持续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

  据了解,2009年王建新首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考察。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

  “我们在寻找大月氏。”王建新说,“我们随着古代月氏人的古迹,进入中亚进行考古调查。

  经过多年调查、发掘和研究,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与其后的贵霜帝国文化关系密切。在苏尔汉河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

  “因此,贵霜帝国是古代月氏人建立的传统观点,难以得到考古学的证据支撑。”王建新认为。

  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一发现为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

  郭立宏表示,中亚联合考古工作不仅学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也在加强丝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动民心相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