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发展潮起潮落 拾起乌托邦的梦想

22.04.2015  09:53

  编者按:

  众所周知,艺术区其实是自发形成的,就像聚落的产生,“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但一批自发形成的艺术区最后走向转型的结果让人不得不直面艺术区野生成长的困境:与政府的矛盾、地产升值之后与产权拥有者的冲突……而这恰恰让政府的角色变得重要起来,无论是早年形成的成熟艺术区,还是近年来四处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政府的支持、商业的介入以及艺术的产业化发展似乎在逐渐迫使艺术区转型。

  目前,艺术区的变迁牵动着政府、当代艺术以及文化市场的敏感神经,但艺术区本身若介入过多却又往往适得其反,在艺术区的发展中,艺术区自身的进退、介入深浅的拿捏变得尤为重要。政府介入艺术区的规划和管理,往往也是目前国内艺术区发展成熟的主要模式。然而,近些年,各地方因艺术区的改造所引发的矛盾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无论是法国巴黎的枫丹白露和美国纽约的SOHO,或是北京的798、宋庄,在这些艺术区形成的过程中,无一不是经过了各式考验与转型。

  艺术家群落能够从过去散落艺术聚落形式进化到现在,仍然没有将这些人对艺术的追求都给消灭了,也说明了艺术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在这里,半坡国际艺术区,个人理念与社会经济结构,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精英与大众似乎达成妥协。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都在相互摸索试着找到共存共赢的路径。我们也总是希望当新时期的青年文化经过积淀能够转向成熟的载体。

  艺术区地域文化特征凸显

  西安当代艺术主要集中在艺术区。

  西安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地域特征划分也是因为艺术区。

  为什么?因为城市。西安是一个大的“城市区域”,对于西安这样的地方,它是有着十三朝历史的古都,又以唐朝为最盛。看西安的建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之间总会有唐朝时代的建筑模式。用“城市群”的概念似乎是不够的,在这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边界模糊,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城市区域。

  我们今天谈一个地区的艺术,主要谈这个地区艺术的特点,她面临的各种问题。那么,作为位处北方的西安,在艺术的传承上却没有受到长安画派的历史影响,从而使她在地域的文化面貌上是一张独立的,崭新的面貌。

  西安的魅力在于这个城市的文化包容性与性格可塑性,由于新,她给了人们一种青春的朝气、活力,因为曾经是古都,她给人们带来再次复兴的发展可能。从千年前的汉唐古都追溯到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这个城市也跟其它古城一样,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也发生着故事。

  而现在,西安不仅成为未来学者、城市学者、社会学者关注的对象,建筑师、艺术家自然也是如此。

  西安的当代艺术家当然很早就开始从城市的角度,关注到东郊,敏感地审视着自己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些并不生活或者工作在西安地区的批评家、策展人,当他们在西安进行学术活动或展览策划时,他们常常也会将“城市”作为他们所关注的对象;就是一些生活在海外的批评家和策展人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西安这种特殊的地理原因和区位因素,西安当代艺术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城市和城市化作为自己的关键词。它通过对城市图景的展开,城市问题的揭示,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共同构成了整体性西安的城市镜像。

  西安这个城市,它是古都,也是现代化大都市。艺术区在这里,充分吸收了周秦汉唐的灵气。一般而言,艺术聚落,往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与此同时,政府与商业资本介入并将其打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之前,这里是艺术家们“扎堆取暖”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形成的“趣味共同体”、“创意聚合体”才是艺术区真正的灵魂。而半坡国际艺术区因此孕育而生,艺术家的迁徙和流动有着更加明显的地域特点,这便是艺术区的灵魂。

  从唐华一印到艺术区,从首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到后来几次大的艺术区面临改革的危机,再到如今变成西安首屈一指的艺术区园地,如今的半坡国际艺术区挺过近风雨飘摇之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标签。

  从这里走出去的艺术家,带着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有着古城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安的未来现在处于被重新唤醒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