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老人高凤莲:一生喜爱剪纸 一家三代从事剪纸

08.05.2015  13:25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太太,大字都不识几个,却把土得掉渣的民间剪纸艺术搬上了大雅之堂。在她的带动下,女儿刘洁琼、外孙女樊蓉蓉都爱上了剪纸,并在剪纸艺术中取得一定的成就,祖孙三代均被人称为民间剪纸艺术家。2012年12月,国家文化部授予高凤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延川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小时候没纸 就拿树叶练习

前些天,记者到达高凤莲家时,这个淳朴的农村老太太正在擦拭存放荣誉证书和奖杯的玻璃陈列柜。不大的玻璃柜里面放了好几十本荣誉证书和几个奖杯。常来家里的邻居都知道这些东西和家里的那些剪纸作品是老太太的宝贝,大概是因为这些东西是老太太多年来从事民间剪纸,传承剪纸艺术的见证吧。

告诉记者,这些荣誉证书和奖杯大部分都是她的,有几本是女儿刘洁琼和外孙女樊蓉蓉的,这只是一部分。这当中的荣誉证书和奖杯中县上、省上和国家的都有,还有一些是外国人发的。

说,她喜欢上剪纸是受了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从小就喜欢拿着剪刀剪个小猫小狗,那时候条件不好,没有那么多纸让她剪,她就想尽一切办法找纸。那时候家里丢了手帕、布头,家里人就怀疑是被她拿去剪了。她还把母亲一本夹鞋样子的大书偷偷给剪完了,被发现后挨了好一顿打。后来她想到了好办法,就是剪树叶子。有时候在树底下一剪就是一天,两只手常常沾满了绿污。

一家三代从事民间剪

在高凤莲的带动下,女儿刘洁琼、外孙女樊蓉蓉都爱上了剪纸,并在剪纸艺术中取得一定的成就。

谈起女儿和外孙女,老人显得格外高兴。她说,女儿和外孙女现在也都剪纸,而且剪得都还不错,两个人现在都得了不少奖,她很高兴。“女儿和外孙女年轻,识字多,眼睛好,手脚也麻利,比我剪得好!”老太太说。

办起了高凤莲艺术馆2005年,高凤莲自筹资金,翻修了家里的窑洞,建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馆,并免费开放供人参观。艺术馆大门和院落都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气息。在墙壁和窑面的青石上雕满了用剪纸艺术表现的图腾与花草动物图案。

艺术馆的窑洞里挂满了剪纸,从不及手掌一半大小的动物,到数米长的《陕北风情》,除了高凤莲的作品外,还挂有小女儿、孙女和学徒的作品。这些剪纸作品记录着民间剪纸艺术家从青涩走向成熟。

谈起建立这个艺术馆,高凤莲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旬邑县一位剪纸高手去世,与之私交甚笃的高凤莲眼见着朋友走后作品未能留下,深感遗憾,便决定自建博物馆,“把我的手艺和作品保存下来,让娃娃们有看的地方。”高凤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