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袁鸿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革命誓言——一块青砖刻下的“墓碑”
袁鸿化烈士戎装像与部分资料书籍 记者 李安定 摄
从退休到现在的十多年里,几乎每年清明节,74岁的周滏东都会和老伴李秀丽一起,到位于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祭拜他的父亲袁鸿化。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意义重大。夫妻两人特意写了祭文,在父亲陵前宣读。
两位老人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不能忘记我们的父亲,就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老资料寄托对父亲的思念
周滏东家住西安青年路,虽已年逾古稀,但声音清亮,精神头儿很好。知道记者要来采访,他特意准备了不少有关父亲袁鸿化的资料。那些发黄的纸张和仅有的几张不太清晰的照片,寄托着他对父亲的全部思念。
他常常翻看这些资料,从字里行间感受战争年代的不易,希望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他也常常看着父亲的照片,想象着这个长相斯文的年轻人,多年前,是怀着怎样的信念,为抗战胜利和革命成功而献出生命。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两岁,我记不起他的样子,想不起他的声音,关于他的事,多是母亲讲给我听的。”周滏东的母亲周雅也已去世多年,但她说起丈夫时深情的样子、眼含的热泪,已经刻在了周滏东心里。
袁鸿化的老家在高陵。高陵县的相关资料上记载:袁鸿化1909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袁鸿化入党,1935年在陕南参加红四方面军,不久后随军参加长征。
袁鸿化是能吃苦的知识分子
从母亲周雅口中和后来的历史资料里,周滏东慢慢了解了父亲的革命生涯。
他告诉记者,长征时,父亲袁鸿化三次走过草地、两次翻越雪山,吃了不少苦。虽然身体消瘦体质变弱,但他仍然帮其他战友背东西。雪山顶上空气稀薄,小战士晕倒了,他硬是背起小战士闯过鬼门关。过草地时,他腿上长疮,没有药治疗已经溃烂,却还坚持行军走出草地。被很多同志称赞是“能吃苦耐劳的知识分子”。
西安事变后,袁鸿化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后调任援西军教导团政委。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政委。
1940年7月,袁鸿化奔赴冀南抗日前线,担任一二九师新四旅政治部主任,在部队中进行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以个人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影响和带动了周围同志。
他们相处时间虽短却感情深厚
也正是1940年,周滏东的父亲袁鸿化和母亲周雅相识。“母亲告诉我,他们是当年3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时认识的。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加深了解,进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当年7月党校毕业时他们结为战友夫妻,婚后感情笃深。
第二年8月,周滏东出生在冀南抗日根据地的滏阳河畔,所以他的名字里有个“滏”字。那时他叫袁滏东。
“我出生时,战事非常紧张危险,为了不影响父母工作并保证我的安全,在我50天的时候他们把我托付到老乡家暂养,老乡对外就说是在门口捡的孩子。”谁能想到,1943年10月21日,袁鸿化就在山东临清县南一次对日战斗中牺牲了,时年只有34岁。
“他是我的爱人也是良师益友”
在周雅写的回忆文章里,记者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与鸿化的深厚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崇高革命理想基础之上的。他既是我的爱人,也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非常坚强的革命战士,同时又是一个对亲人和同志关心爱护、体贴入微的人。他对我,内心充满爱。
周滏东家里,有一张笔记本首页的复印件,上面工整地写着:实事求是的学习,实事求是的笔记。“母亲告诉我,这是我父亲亲手为她装订裱糊的笔记本,这句话既是父亲对她学习上的要求,也是对她工作的希望和鼓励,让她用学得的理论去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本笔记本现在保存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父亲用壮烈牺牲践行了誓言
很多年里,周雅常常给儿子讲述袁鸿化的事。她告诉儿子,在抗日战争残酷的环境中,袁鸿化勇敢无畏的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早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942年4月29日,日军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当时,袁鸿化任新四旅政治部主任,“扫荡”前他突患重病卧床不起。面临严重敌情,他当即让妻子周雅跟着政治部陈副主任一起突围。途中,自己却因病情严重昏倒在麦地里,几个钟头后醒来天已经黑了,周围地上都是牺牲的战友。后来,在一位老乡的帮助下,才走到旅供给处所在的村子,突出了重围。
“四·二九”之后,冀南敌后抗战处于最困难的时候,生死问题更加严峻的摆在每个指战员面前,在这重要时刻,袁鸿化根据上级精神,倡议并和全旅官兵一起庄严宣誓:“不管环境怎样艰苦,战争怎样残酷,下定死在岗位上的决心,坚持革命坚持斗争,与冀南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他以壮烈牺牲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母亲用青砖为父亲刻下“墓碑”
袁鸿化牺牲时,周雅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且即将分娩,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她悲痛欲绝。虽然行动不便周围又很危险,她依然坚持骑马前往距离住地18里外的堂邑县大桑树村送别丈夫。等她到墓地时,棺木已经钉好,她请求打开棺木见丈夫最后一面,可因为敌人对袁鸿化和其他几位牺牲同志的尸体进行了摧残,负责安葬的同志怕母亲再受刺激,没有同意。那天,周雅看着战友们把丈夫掩埋,她坐在坟墓旁,失声痛哭。
她从墓地回到住处后突然想到,一同安葬在那里的有好几位同志,时间久了怎么分辨?她就连夜从老乡家找来一块青砖,先用笔写下“鸿化”二字,再用小刀一刀一刀的把名字刻出来,一直刻到半夜。就那样,在战乱时期周雅亲手为丈夫刻下了一块特殊的“墓碑”。这块“墓碑”寄托了周雅对袁鸿化的无限哀思。
“那一带当时敌我交错,非常危险。尽管这样,第二天母亲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其他同志的陪同下赶到墓地,在父亲坟前挖了一个坑,将这块‘墓碑’埋下。”周滏东说,十年后,也正是这块“墓碑”,帮助政府顺利找到了父亲袁鸿化的遗骨,并移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现在,这块“墓碑”陈列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堂里。
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袁鸿化去世后,周滏东的妹妹出生,但没多久就夭折了。后来周雅重组家庭,“继父姓王,他们商议让我随母亲姓,所以我才改姓周。”他说:“继父人非常好,对我也好。母亲思念我的父亲,他也从不忌讳,还和母亲一起去陵园纪念他。”他觉得,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感情是纯粹的革命情谊,高尚、无私。
周滏东说,父亲和母亲结婚只有三年多,并不算长。母亲自己也曾说过,战争年代紧张艰险,他们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好好聊一聊。“我的父母甚至连一张合照都没有,但他们的革命感情让人感动,他们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纪念、学习。”记者 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