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深化综合医改 让医改红利惠及古城百姓

28.12.2016  13:35

  “怎样才能更好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如何有效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群众就医体验是否能切实得到改善?”12月26日,针对一系列群众就医问题,西安市综合医改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大会拉开帷幕。会上提出,到2017年底,西安市基本完成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初步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充分体现、群众就医体验切实改善、城市公立医院运营规范高效三大工作目标。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改革的目标和动力。具体到医疗卫生行业,做好综合医改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是实现“追赶超越”发展和“品质西安”建设的要求,是破解改革深层矛盾,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综合医改工作。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在谈及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时,将其概括为“五个率先”:率先在全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率先在全省推行医疗服务县镇村一体化改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和低收入家庭医疗救助政策体系;率先在全国以政府令形式颁布《西安市民办医疗机构促进与管理办法》。

  今年以来,西安市卫计委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找准对策,三医联动,协同推进,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不断深化医疗改革,西安医疗服务的特色模式初步形成,古城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以医联体为突破

  分级诊疗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一边是基层医疗机构和一些小医院门前冷落、难以维持,如何均衡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作为全省率先开展试点的城市,西安市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区域内龙头医院为带动,以提高基层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分级诊疗。在城区,全面推行“医疗联合体全科医师团队”模式;在郊区,全面推行“县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优化基层医疗队伍结构。

  为了保证分级诊疗无盲区,西安市卫计委积极推进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构建多元化医联体类型,在城六区每区组建了1至2个医联体。同时,发挥市属医院专科特色,打破民营医院、职工医院、军队医院隶属关系束缚,先后组建技术合作型、全面托管型、院办院管型、专科医疗集团型等多种医疗联合体25个,涵盖辖区内的67所二级医疗机构和9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470余万。

  为了不断满足百姓就医需求,西安市卫计委科学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推广“服务关口前移一步、两种签约服务包、四位专业人员入团队、医联体技术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备案制、检查结果互认、优先预约诊疗等具体措施,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功能完善、任务明确、统筹协调、合理分工的良性工作运行机制。

  据悉,目前全市已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31个、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服务团队1452个,累计签约城乡居民278万人。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公立医院坚守“人民性”本色

  “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这是西安市公立医院加快建立的新机制。

  为了让公立医院彰显公益性、人民性,西安市卫计委持续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全面深化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通过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同时,深化人事编制制度改革,制定了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岗位补助及生活待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明确市属医院用人自主权,对于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可直接签订用人合同。2016年,市属医院引进医学类博士21人、硕士221人。

  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看病贵问题,西安市卫计委稳步推进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工作。目前,市属医院全面实行预算管理,7所三级医院设立了总会计师岗位,主动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并在10所城市公立医院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模拟测算,为全省推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提供依据。

  以贫困人口为重点

  全民医保让群众看病有了“兜底网

  在农村、在基层,过去那种“有病不去看、看不起”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最大的成绩,当属愈发完善的全民医保制度。它让普通群众看病有了“兜底网”,保障他们获得合理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

  有数据显示,2016年西安市新农合参合399.1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29.4万人,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共覆盖城乡居民828.5万人,占西安市常住人口数的95.2%,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均超过60%。

  在做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的同时,西安市卫计委进一步强化对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作用,使群众的健康“保障网”更加健全完善。不仅改革支付方式,积极开展总额预付制试点工作,住院单病种定额付费管理病种达到100余种,而且开展大病商业保险,并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确定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定点医疗机构150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城乡低保对象、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因病致贫家庭的救助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市卫计委还不断深入推进健康扶贫工作,针对核查出的患病农村贫困人口34159人和因病致贫16106户,通过采取贫困人口年度参合个人缴费由财政承担、实行先住院后付费、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下调个人起付线50%、实施大病分类救治等措施,力争用3年时间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以“三统一”为抓手

  药品供应让群众“有药用、用得起、用得好

  对于老百姓而言,药物既要安全、有效,更要价格合理。

  为此,西安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血管介入类高值医用耗材全部在省药械集中采购平台进行网上阳光采购,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率均达到中省规定比例;在配送方面,县域药品配送企业数量由原来的18家增加到37家,配送及时率显著提高,县域配送率达到95%;在药品管理方面,定期检查配送企业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药品采购行为、药品储存的温湿度监控及药品冷链配送等情况,定期检查医疗机构的配备使用、重点辅助用药、超常使用药品以及高值医用耗材等。

  与此同时,西安市各医疗机构均建立了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和超常规预警制度,合理制定评价指标,开展临床用药指导、评价,定期公布消耗前10位的药品名单,对不合理用药医务人员进行警示谈话、通报,及时干预不合理用药行为。同时,把处方点评结果、临床用药监测情况纳入医师考核档案,与医师晋升、绩效管理挂钩,实行奖惩管理。

  目前,全市药品“三统一”配送药品累计6.5亿元。

  以“供给侧”改革为统领

  让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作为全国13个社会办医联系点、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和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之一,西安市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改善医疗市场服务秩序。

  纲举,才能目张。根据西安卫生资源配置实际,西安市卫计委制定施行《西安市2015-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防止无序扩张。

  为了尽可能满足医疗资源薄弱地区群众看病需求,一方面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先后投入39亿元,在城市新区新建2所三级综合医院,迁建3所三级专科医院,扩建2所医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完善社会资本办医的准入、执业、监管、医保和发展等配套政策,保证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群众所需,就是改革方向。在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西安市卫计委探索形成了3种医养结合工作模式,确定了居家养老医养结合试点单位14家、社区养老医养结合试点单位13家、机构养老医养结合试点单位16家。同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市已有71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了32个专业44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工作,累计完成病例198125人次。

  如今,中医国粹走进社区,全市98.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4%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至少配置4类以上中医诊疗设备,8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49.5%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诊疗。同时,中医药对外交流也更加频繁,尤其是今年“2016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中医发展暨医疗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在弘扬中医文化和国外传统医学文化的同时,更让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惠及丝路沿线人民。

  对于非法行医等不良行为,西安市卫计委“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全面落实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监管,坚持每月三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集中整治行动,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截至目前,共查处无证诊所497户次,检查医疗机构1698户次,查处各类医疗机构违法案件887起。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西安市卫计委主任刘顺智表示,我们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摒弃行业利益,主动融入改革大局,力争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希望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理解医改、参与医改、支持医改,真正让医改红利惠及古城每一位老百姓。

  (文/图 陈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