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彰显新时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担当

04.04.2019  19:33

  西安网讯: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历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这样的战略思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当今世界正处在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伴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脚步不断加快,中国的文化自信心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日益赢得国际瞩目,世界越来越希望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等中国倡议和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中国制度和发展模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学习和借鉴的焦点;中国传统文化香飘海外,在世界各地绽放魅力,受到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的喜爱;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人士越来越多,中文逐渐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门必修课……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城市作支撑。正如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美国崛起后的纽约,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硅谷,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上海浦东新区。一个有远大追求的城市,应当树立稳固的国家意识,把城市发展纳入国家发展大格局,思考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承担使命,赢得赋能。作为最能体现丝路精神的国家中心城市,陕西西安主动肩负起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使命,以强健中华文化内核为依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弘扬丝路精神,深化文旅融合,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了西安智慧与力量。

   实施“文化+”战略,夯实城市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西安。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城市、世界著名古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西安蓝田的华胥陵,是中华民族始祖母华胥氏的陵寝所在,也是全球华人的祖根所在。在西安崛起的西周、秦、汉、唐等王朝,创造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文明高峰。西安及其周边的沣京、镐京遗址,秦咸阳城、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明城墙等,以及70多座帝王陵,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西安对国家的使命感自古有之。历史上的西安长期被赋予国家文化软实力担当。西安是人类文明交往之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策源地,是沿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核心区,代表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融汇创新、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开放的城市,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唐王朝延续近300年,融合了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整个东方乃至世界。西安作为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城市形象,早已烙印在丝路沿线不同地域族群的记忆之中。

  进入新时代,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伟大进程,在更广阔的领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国家文化软实力更是西安义不容辞的责任。西安积极贯彻落实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五新”战略任务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着力彰显文化特色,加快建设丝路文化高地”部署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文化建设进入黄金期、增效期。

  为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成功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西安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5处遗产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西安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从原来的1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增加至6处。西安城墙南门区域综合改造工程创新性地破解了文物保护、风貌展示和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系列难题,使西安城墙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典范案例,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重大示范工程。

  西安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万亿级大产业,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打造一批中华文化旅游新地标,文化产业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例如,大唐西市集团依托丝绸之路丰厚的文化资源,持续释放大唐西市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和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的高端平台效应,以商贸互通带动人文交流,探索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达131座,文物保护立法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倾力打造“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

   深化文旅融合,提质城市吸引力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开启了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文化和旅游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深化文旅融合,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今年将继续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

  西安紧跟文旅融合新趋势,以文化赋能旅游,驱动城市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质。《陕西省“十三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构建以西安、延安为两大中心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核心区。依托西安国际文化影响力、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要素和生产要素集聚优势,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秦岭文化等五大领域与旅游深度融合,全方位、深层次推动融合发展。经过几年的发展,文旅产业成为西安支柱产业,201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87.07亿元,占GDP比重达7.9%。

  于2018年春节期间首次推出的“西安年·最中国”系列文旅活动将中国传统节日打造成文旅“超级IP”,为西安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案例,更为城市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表率和示范。“西安年·最中国”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国际化的叙事手法有机结合,强化了朝气蓬勃、古今交融、时尚大气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形象,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

  据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2019年春节假日西安共接待游客1652.39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30.16%;实现旅游收入144.78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0.35%。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借力“西安年·最中国”,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集中亮相,播撒认同的种子。活动期间,“西安年·最中国”活动广告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纳斯达克大屏;Facebook等国际知名社交网站发布“西安年·最中国”活动盛况,引发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网友的热议。更有无数海外游客汇聚西安,体验地道中国年,感知中国文化。不少游客表示,从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西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激发出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数字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千年古都西安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智造”全新生活方式,用数字技术点亮城市新形象。西安推进数字化转型,广泛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类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文创产业合作,加强智慧旅游供给,促进数字经济与文旅行业融合发展。例如,西安市政府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数字中国年”;与腾讯合作,推进“互联网+”行动,用新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据了解,腾讯“博物官”产品利用AI和3D技术,展现展品的全方面细节,帮助游客更好地感受展品魅力。腾讯将打造首个以秦时历史为背景的角色扮演手游“秦时明月”,将秦时文化融入游戏场景。腾讯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同打造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展厅。合作还包括征集QQ表情、打造秦小篆字体,实现博物院的大数据可视化管理等。腾讯还与西安市属博物馆展开智慧化建设合作,并借助腾讯地图、QQ等产品打造“寻找长安城”等项目,首期合作机构包括西安博物院、钟鼓楼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

   强化平台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西安抢抓“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建设机遇,以国际会展、国际友好城市、智库共同体等平台为抓手,放大城市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西安成功举办五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两届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两届世界西商大会、G20妇女会议和农业部长会议、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两届西安国际马拉松赛以及第3届中法文化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欧亚经济论坛、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会址永久落户西安,欧亚经济论坛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十大平台之一。还有丝绸之路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电影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论坛等一大批丝路人文交流活动落户西安,为西安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创造了平台,进一步扩大了西安的文化影响力,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桥梁。

  国际友好城市是各国地方政府间开展各领域友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民间交往的重要渠道,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年来,西安肩负“一带一路”建设使命,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为牵引,紧紧抓住国家双向开放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中亚、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区友好关系,友城全球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目前,共有22个国家在西安设立领事馆、签证中心,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1个,友好交流城市达到57个,大西安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撬动友好城市资源能力进一步提高。

  西安自古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仓颉、老子、司马迁、张骞、玄奘、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思想家、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生长或长期生活于西安,用思想和智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国际话语体系塑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西安孕育产生了“智库共同体”理念,将集智库合力,再现西安“千年智慧之都”的繁盛景象。2018年9月27日,丝绸之路智库峰会在西安大唐西市开幕,由国声智库联合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支持单位共同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在峰会上启动。“丝绸之路智库共同体”是国内首个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共同体组织,将充分发挥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聚集高端智力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和知识服务业人才,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切实可行、接地气、可操作、见实效的咨询意见和政策建议,为地方政府突破发展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软硬结合,打造“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

  2019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2018年,陕西“三个经济”发展在铁路、公路、民航、能源通道建设、自贸区建设、会展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18年全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开行1235列,重载率、货运量和实载开行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长安号”跨越式发展对西安乃至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释放出双轮驱动效应。“长安号”自2013年开行首列至今,已经构建起了连接中亚、辐射欧洲腹地的黄金物流干线,为中国商品出口欧亚、欧亚产品进入中国开辟一条安全、高效、便捷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大通道。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下,古丝绸之路万商汇集的胜景正在重现。

  如今,“长安号”已开行西安至哈萨克斯坦、汉堡、阿拉木图、莫斯科、华沙等11条主干线,覆盖了中亚和欧洲44个国家和地区,向东、向南通过海铁联运常态化开行了西安至天津、青岛、上海、宁波、深圳等国际班列,辐射日韩,向南推进了和广西等地区的合作,打通了与东南亚的通道,打造区域商贸中心。

  这趟贯通欧亚的“丝路使者”,不仅带动了经贸往来,更是人文、信息交流的大通道。“长安号”通到哪儿,人文交流就走到哪,中国的发展红利和文化影响力就延伸到哪儿。“长安号”从以西安为核心枢纽,从东到西跨越亚欧大陆,一场历经上万公里的国际铁路大运输、一次辗转多国的人文大旅行,展现了东西方的多样文化和风土人情,呈现了一条现代版的丝绸之路。畅通经济带,共享发展红利。“长安号”展现出“丝路新纽带”背后的大时代以及中国实力如何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声智库名誉主任李国强认为,2018年“长安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对全国中欧班列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应对“长安号”5年来的开行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长安号”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能够带动大西安、大关中乃至更大范围的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国声智库长期关注“长安号”运营状况,围绕“长安号”大平台及联盟建设成立专项课题,推动各方力量开展研究。李国强建议,应吸收黄河金三角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区、我国东部省区市、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等多方力量加入平台及联盟建设,并整合西安现有的欧亚经济联盟、国际友好城市、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等优势资源,搭建更广泛的平台,使“长安号”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往来和丝路沿线产业经济区发展的利器,共享发展红利。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徐蕴峰认为,文化是西安最独特的战略资源,蕴含着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西安应思考,在大唐盛世的千年之后,21世纪的大西安如何在新时代持续释放吸引力,肩负起重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在这个方面,英国伦敦的经验值得借鉴。经过近几个世纪的发展,伦敦经历了一个从昔日的帝国之都向今日的世界城市的转变过程,国际多元文化中心、创意城市建设构成了伦敦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在全球化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应积极与伦敦开展对话交流,深化金融、教育、旅游、创意产业、文化遗产等合作,为西安的城市建设注入成熟的国际化力量。

  徐蕴峰表示,今年是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应始终突出丝路城市特征,明确大西安为“一带一路”核心枢纽城市的新定位,进一步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引领优势,构建丝路文化高地,形成“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建设代表国家形象、支撑“一带一路”、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国家中心城市。(作者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 徐蕴峰)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