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西安过暑假:每天按时陪父母去夜市出摊

14.07.2015  11:28

  在西安,每年都有百万以上的流动人口,他们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到大城市里打工,因为生存艰难,大都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城里。这些本该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只有留在农村家中,寒暑假的时候,才有机会和父母见面。
  每年暑假,这些孩子都会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安,到城市里和父母一起度过短暂的假期,体验暑期的“新生活”。
   13岁儿童和他的小鸭子
  你希望妈妈回家么?
  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杨松都会犹豫片刻,然后斩钉截铁地说出“不希望”三个字,“因为要给家里挣钱,还要给哥哥盖房子。
  然而想让妈妈回家、想要拥有一个完整的家,杨松不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但他明白,如果不挣钱,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
  7月伊始,整座城市笼罩在近40℃的热浪里,昏昏欲睡的午后,在建国门里的菜市场,一个卖洋葱的摊位前,杨松和妈妈面对面地坐在路边的台阶上,谁都不说话。
  台阶上有块用塑料筐子围起来的空地,里面放了几只小鸭子,杨松低头把脸埋在胳膊里呆呆地看鸭子,妈妈数着泡沫盒子里的零钱。这是杨松来西安的第6天,因为没有伙伴,他只有和小鸭子一起玩。
  13年前,杨松出生在老家河南周口的一个村子,从出生起,他们就打上了贫穷的烙印,为了摆脱现状,他的父母不断地到大城市里打各种零工,从小他和哥哥就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
  为了供他和哥哥读书,杨松的父母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只会寄回来部分打工赚的钱,然而就在家里的情况稍微好转的时候,2011年,一场大病,夺走了父亲的生命。
  “从那以后,妈妈去了很多城市打工,为了给家里减轻压力,哥哥也辍学去浙江打工了。”杨松说,2014年,他的妈妈再一次来到西安,做起了蔬菜生意。
  因为妈妈答应过杨松,暑假要接他到西安一起过,学校刚一放假,杨松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西安。这是杨松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来到西安,然而在城市里的暑假,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美好。
  “妈妈每天都很忙,每天凌晨3点,她就要去新桥的市场里拉菜,回来后七点钟叫醒我,我们一起去菜市场摆摊,直到晚上路灯亮了才收摊回家。”杨松来西安快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都辗转于菜市场和家中。
  杨松告诉记者,他知道自己过完暑假还要继续回到老家,“以前我还觉得妈妈总是没时间陪我,现在看到其实妈妈也非常辛苦。”杨松说,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有能力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夜市小摊里的短暂亲情
  “老板,来碗炒面;老板,来份炒米饭打包……”每天晚上,在龙首村十字路口的夜市上,都能看见杨铮父母忙碌的身影。
  一米见方的小“灶台”上,被米饭、拉条、河粉还有蔬菜摆的满满当当,各种调味料也一应俱全,从装盘到炒熟再到递给客人,像是一道流水线作业,两个人配合默契动作娴熟,往往忙活到后半夜才能收摊。
  十几天前,杨铮和姐姐刚被爸妈接到西安来过暑假。
  和其他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一样,杨铮和姐姐也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只有在假期的时候才能和父母短暂团聚,但即使来到西安,父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他们。
  杨铮的老家在河北西土乡西寨子村,8岁的他今年刚上一年级。
  记者在龙首村夜市上见到杨铮和姐姐时,他们正蹲在路边玩手机,来西安这么多天,他们哪儿也没有去过,每天下午都按时“”爸妈来夜市出摊。
  “爸爸妈妈很忙,晚上本就回来晚,第二天不仅要休息,还要准备好晚上出摊需要用的食材,下午太阳落山后,早早去夜市占个好位置,有时候半夜两三点才能忙完,根本没有时间陪我和姐姐。”杨铮说,除了玩手机,他和姐姐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长期的留守生活,让杨铮和姐姐与城里的生活格格不入。
  对于8岁的孩子来说,他可能并不明白留守的含义,但因为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爱,父母也不能及时掌握他的心理、思想变化,在杨铮的身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