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爱融入大秦故都的血脉

15.04.2016  13:20

  本报记者 张丹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座城市的发展,更需要友爱的力量。

  这个春天,咸阳处处散逸着大爱的温暖!

  3月4日,57岁的“光膀哥”纵身跳入咸阳湖勇救落水者,之后便悄然离开,成为全市找寻的英雄;10日,市民舒安伟一头扎进旬邑翠屏湖施救落水妇女;当日,乾县城关街办党工委书记安俊峰等干部,齐心合力救起了跌入水渠的百姓;14日,在放学途中,渭城中学学生姜新昊、柏卓然扶起了年近八旬在路边跌倒的王桂英老人;21日,在咸阳59路公交车上,核工业二零三研究所的王芳芳将她身边突然瘫倒的七旬老人送上救护车后悄悄离开;28日,淳化县城关小学姚静静等3名小学生捡到装有两万元现金的钱包拾金不昧,在原地静候失主……

  一月之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凡人义举在这里蔚然成风。

  芳草萋萋,必有良田沃土;繁星熠熠,自有皓月长空。

  大秦故都,德善咸阳。历史文明的特质和现代精神的风貌,赋予了咸阳最为美丽的精神刻度,根植在城市成长中的基因,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激越的精神力量和时代追求。

  道德沃土孕育城市精神

  一言九鼎、立木取信……这些发生在咸阳的典故,永远流淌在咸阳人的血液中,并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崇德包容、尚法创新成为现代咸阳人的品质,这种千年的沉淀和时代的洗礼,熔炼了咸阳独有的城市品格。

  文明是生产力,也是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赵梦桃小组”、“张思德服务队”、“邵小利”、“呼秀珍雷锋家庭”、“梁增基”……无论是群体的烘托还是个体的发热,这些文明旗帜,都在延续着咸阳所具有的澎湃内生动力。

  义行,善举,好人,好事,传颂在百姓中间,也在传导着城市温度、文明深度、精神刻度。

  前年冬季,“咸阳暖手女孩”让那个冬天不再寒冷。寒风中,初三学生张可用自己温暖的双手捂住路边乞讨老人的手,在温暖老人的同时也暖热无数网友的心,“咸阳暖手女孩”的称谓不胫而走。

  兴平市李振华老人用3年时间,以小楷抄写红楼梦前80回,书写了32册70多万字,以此启迪后代,激励他们潜心为文,知书达理;劝世人向德行善,艰苦创业,多做好事。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崇德向善的美德进行传承,文明在咸阳深耕厚播。

  扎根基层的“三秦楷模”梁增基,渭北旱原的一树一木陪伴着他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这片土地,把旱原小麦产量由每亩30多公斤提高到600多公斤,他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后占到全国旱区9000万亩的25%以上,增产25亿公斤。默默无闻、扎根基层、乐于奉献,他精神刻度的厚积薄发,正是咸阳文明积蕴的最好体现。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凡人义举的文明之风,吹拂在咸阳大地……

  2014年,经过全国亿万群众的评选,呼秀珍、卢效平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他们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为陕西和咸阳赢得了荣誉。

  咸阳好人传四方,群星璀璨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