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网游世界VS未成年人 谁来当这场PK的裁判?

31.10.2016  12:08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对用户实名注册问题、防沉迷问题、支付问题,对于企业的审批问题,各级部门的监管问题,以及处罚等都涵盖其内,但在现实中仍出现出诸多问题。那么,致使法规“不给劲”的原因,是监管部门的漠视?还是时代发展脚步太快,职能部门的反应跟不上?

   一问

  3万元的处罚上限,能否制约游戏企业?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游戏商违反相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或者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进行处罚。而罚款的力度、上限根据不同条款分别处罚,不超过3万元或不超过2万元。

  例如,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处30000元以下罚款。提供服务时,应保证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注册,并绑定与该用户注册信息相一致的银行账户,违反时根据情节轻重处罚30000元以下。

  应当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违反处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罚款。但据有关统计,多款热门网络游戏月入上亿元。对于这些日进账达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游戏商(并非只运营一款游戏)来说,3万元上限的罚款能否起到作用?华商报记者也注意到,相关处罚中也包括了没收违法所得,但实际执法中,真的没收了吗?

   二问

  移动网游监管少是因为技术原因吗?

  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地方职能部门对游戏企业加强管理。但文件中的一些约束条款却排除掉了对移动网游的监管,其原因被归结到技术上。

  陕西省文化厅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国没有针对手机游戏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所有对于手游的管理,还是遵循2010年文化部出台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对于手机游戏市场大多存在的只需手机号注册账户的问题,文化部门的人士认为,这不是技术问题,目前采取的办法是要求企业自律,如果审查不严,被用户举报,文化部门一经查实是要处罚的。

  但问题在于,玩家只要提供名字和身份证号码,系统就能通过。至于身份证号、姓名与玩家本人是否一致并没有二次认证。

  相关人士称,就像手机实名一样,手游实名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就看企业是否愿意去做。但游戏企业有顾虑——设置的门槛过于严苛,可能会影响用户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

编辑: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