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折柳——唐代浐灞的文化意象

20.01.2016  13:31

  浐灞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诞生了不少文化风俗。迎春、折柳这些发源于浐灞地区并且流传千年的文化风俗包含有哪些历史故事?今天,让我们通过著名历史学家王双怀教授《迎春、折柳——唐代浐灞的文化意象》一文,感受古今,品味现代。

  浐灞地区文化,属唐代最有代表性。

  在唐代,长安城是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浐灞地区则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区域。这一地区不仅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经常举行一些很有特色的文化活动。迎春、折柳就是最能代表浐灞特色的文化意象。

  迎春

  迎春

  浐灞地区的迎春习俗起源甚早,到唐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旧唐书》、《全唐诗》和《全唐文》中收录的迎春诗文,生动地反映了唐代迎春活动的盛况。

  唐代长安东郊的迎春礼仪主要是由朝廷展示的。据《大唐开元礼》卷十二记载,唐代的迎春礼仪主要包括斋戒、陈设、省牲器、奠玉帛、进熟等仪程。《唐四时宝镜》载:“立春之日,食芦、春饼、生菜,号春盘。”唐人习惯在迎春时吃春盘、贴春贴、佩戴春幡。此外,迎春时还有 “鞭牛”的习俗。元稹诗云:“何处生春早,春生野墅中。病翁间向日,征妇懒成风。斫筤天虽暖,穿区冻未融。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唐人们举行迎春活动,目的是为了表达一个美好的愿望: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皇帝和皇后的亲耕亲桑活动,则具有对天下的垂范作用,客观上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折柳

  折柳

  折柳也是浐灞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唐人施肩吾《折柳枝》云:“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孟郊《古离别》:“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依依柳条,漫漫柳絮,勾起漂泊在外独在异乡的人们的断肠思绪。

  “折柳赠别”的礼俗始于汉朝。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连接着古代长安以东的各主要交通干线。宋程大昌《雍录》载:“此地最为长安要冲,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可以看出灞桥战略位置是何等的重要。由于灞桥位踞汉唐等历代政治文化中心东向的交通要道上,人们往往在这里送别远行的亲友。同时《雍录》又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相送。”而灞桥因为长久成为礼送行旅之人时抒发别离感伤情怀的处所,又被称为“消魂桥”。《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消魂桥’也。”人们常常送别于此,折柳相赠,天长日久,折柳送别便形成一种风俗。

  折柳送别的风俗在唐代最为盛行。唐代灞桥两岸,筑堤五里,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堆烟杨柳,似雪飞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灞柳风雪”。在《全唐诗》中,专门咏柳的诗就有四百多首。李白《忆秦娥》中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点明了唐人在灞桥折柳送别的场景。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八首》更是写出了“折柳”之情深意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流露出折柳相送的别情离恨。通过这些诗词,可以看出折柳风俗在唐代的巨大影响。

  古人折柳相赠,自然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有关。“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与“”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与情绪之“”谐音,柳丝之“”与相思之“”谐音。于是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古人用柳枝的随风飘摇表示别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柳还具有趋祸辟邪的作用,被古人视为长寿祛邪的吉祥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折柳赠别,可以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的躲开,来确保旅程的平安。值得注意的是,中古民众信仰佛教,对佛教中的形象具有深深的敬畏和崇尚心理,佛教故事中南海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即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邪消灾。因此,柳在一般民众的心里也都被视为吉祥物,所以,离别赠柳可以使亲人远离鬼怪的骚扰。这些虽然迷信,但它的确寄托了亲人们祝福平安的美好心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折柳赠别习俗的传承。

  柳是极易成活的植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异乡随处可见的杨柳的倩影,是亲友们送别之时折下的,游子们亲手插上的家乡柳,寄托了多少离愁和思念。李商隐《杨柳枝》“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归”。离别之时将柳条折为两截,一截赠送游人,表祝福,一截留下来,盼游人早归。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就蕴含着“春意常在”的美好愿望。

  作者简介: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专家,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会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唐贵妃》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