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食用农产品合格率达96% 这些蔬菜真的安全吗
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数据显示,陕西整体上食用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6%,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具体的流程监管上还有一些问题。
近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农药市场、批发市场、餐饮门店、农业部门、食药部门走访,面对面了解蔬菜生产周期、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6月2日,西安,小到中雨,老李的一百多亩蔬菜基地浸透在水雾中,基地后是依稀可见的秦岭,这种雨季对他来说很是担忧,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马上要上市,更需要太阳的照晒,他一根一根地抽着香烟,一连抽了8根,显得很焦躁。
1 蔬菜基地
种植者:蔬菜的生长周期离不开农药
“听说明天雨就停了,你也不要太着急”,在蔬菜基地干活的村民安慰着老李,看着远去的人群,老李嘴微微地笑了,“都替我操着心,害怕今年再赔了”。
说起赔钱,他不得不提及农资成本,农药、化肥、种子等投入。这其中,用药最让他操心,严格按照农业部门要求,不用剧毒、高毒农药——比如“3911”,而改用成本比较高的低毒、生物制剂农药,“基本确保蔬菜上市农药残留达标,让公众吃上放心、安全的蔬菜,我们心里也踏实,种菜就是一个良心活……”
“3911”是什么?早在2010年4月,农业部、公安部等部门发文,限制在蔬菜等作物上使用17种农药,名列榜首的“甲拌磷”,俗名“3911”。
老李说,国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残留大,对人体危害大,但杀虫效果好。比如韭菜病虫害多,但使用“1609”效果非常好;黄瓜打激素类农药后,果型完美、色泽光鲜;西红柿使用催红剂、膨大剂后,可提前上市……
“据经验判断,每亩地投入300元农药费用是比较合适的,也是相对安全的,但上市前10天停止用药几乎是达不到的,这让我们技术员费尽了脑筋,伤透了神……”老李很重视蔬菜安全,经常和农技员小赵为用药争论不休。
其实,农技员小赵也不年轻了,40多岁,种了20多年蔬菜。实际工作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一是蔬菜采摘周期和药效安全周期的矛盾;二是农药安全周期和蔬菜预防周期的矛盾。
“比如说,黄瓜成熟季节2天必须采摘一次,而喷打农药后至少7天不能采摘,而实际情况停药期间必须进地摘菜,而且至少要摘三次,否则成品黄瓜会老在架上,会血本无归的,因此,逼得人把可能不安全的黄瓜流通到市场,增加了安全隐患。”小赵说。
第二个问题,蔬菜的生产特点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蔬菜有病没病必须提前喷洒农药,每隔7天左右就要打一次农药。他举了一个例子,要等房子着火了才去救火,救下的也是残垣断壁的半截房子,因此,蔬菜的生长周期内都离不开农药。
问题比较严重的是不成规模的散户菜农,用药随意性强,配药浓度大,喷洒周期短,亟须加大监管力度。
2 农资市场
高毒农药“3911”记者很容易买到
高毒的“3911”在农药市场能买到吗?带着疑问记者前往陕西省某区随机探访。
记者:有没有3911?
老板:有,没有摆出来,你干啥用?
记者:给蔬菜用呀,虫害多,杀地下虫。
老板:杀地下虫3911不太管用,定植后虫害太多才用3911呢。
记者:一瓶多钱?
老板:整件卖,每瓶12元,零售每瓶15元。
记者:那好,先买一瓶吧。
老板:一瓶太少了,整箱拆开我们怎么卖呢?
尽管老板嘟嘟囔囔不情愿,但还是走出农药店,蹲下身子拉开了隔壁卷闸门,门只留了半人高的缝,老板猫着腰钻进后又快速拉下卷闸门,不一会老板取出一瓶“3911”给了记者。这瓶农药画着恐怖的高毒标识,使用说明标注:只能用于棉花拌种或浸种,禁止用于粮食、蔬菜、果树。
在另外几家农药店,记者询问是否有“3911”,答案都是有,无须出示身份证登记。
有经营者拒卖高毒农药 称“卖的是良心”
记者在扶风县绛帐镇探访农资市场。6月4日下午4时许,在一家“农资服务部”的药店,人头攒动,药店老板给菜农详细介绍药品使用方法。
记者:有3911没?
老板(瞪大了眼睛):3911?干什么用的?
记者:杀蔬菜虫子?
老板:对不起,不能卖给你,这是蔬菜限制使用的农药,请仔细看公示栏。
在该药店墙壁上看到“农资监管服务监督台”,主要标明高毒农药定点销售门店的具体监管人和监督电话;“高毒农药社会监督台”主要标明高毒农药违规经营、使用的社会监督员。该服务部的高毒农药经营销售记录本里,载明每一瓶高毒农药的销售时间、农药名称、登记证号、生产企业名称、购买单位、购买人、身份证号、规格、数量、住址、电话等。
老板王海,今年65岁,经营农资店快40年了。“没错,我是卖农药的,但更卖的是良心、是责任和安全,我宁愿不挣钱,也不能干伤天害理之事,对于国家明确禁止的农药我们不会进购,更不会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