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记者:重走红军长征路 感悟时代新精神

21.05.2015  11:45

  文/钱江

  2015年初夏,在麦田即将烂熟之季,我们一大堆人马结伴而行,从关中大地出发,途径咸阳,铜川等地,一路颠簸,最后达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而在今天,我们又重走了这条路线。当然,现代化的建设已经让这些地方不再一如此前那样残破和破败,但无论是山路的崎岖,还是黄土高坡的残酷,都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红军所吃的苦受的累流的血。展览馆里陈列的红军使用过的土枪,破烂的衣服,自制的武器,艰苦的办公环境等,还是能让我们对那个时代革命先驱所生存的战斗环境肃然起敬。这在今天,似乎都能得出来不适宜生存之地的结论,然而,我们的革命先祖却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给予后人们幸福的生活,不得不让人佩服和敬畏。

  回顾历史,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相继对中央苏区发动了四次军事围剿,在遭惨重失败后,蒋介石又亲自挂帅进行第五次围剿。然而,时任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不顾朱德毛泽东等同志的反对,调用红军大量兵力在广昌与蒋介石数十万大军撕杀,这次战争不但致使广昌保卫战死伤红军过万人,也让中央苏区的东大门失守。

  在如此艰难的形势下,伟大领袖毛泽东为了保卫红军主力,作出了令世人震惊的的决定,才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与自然、意志斗争的奇迹。长征所走的路线并非繁华的都市,抑或车水马龙的街巷,相反,敌人给他们的是人烟稀少,荆草杂生的路线,且不说行走,即使处于此地,孤独、泥淖、蛇虫等都让人毛骨悚然,更别说在敌人嚣张气焰的反击下行走。于是,很多次,我在想,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伟大,竟让这些衣服褴褛的人们拥有“斩荆棘,曝霜露”的勇气?还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

  1936年10月,在取得举世瞩目的长征后,毛主席亲笔写下《长征·七律》,这56个字象中华民族56个民族一样,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向世人诠释了万里长征精神的动力所在,饱含了中国共产党的豪情壮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各种艰辛险阻,也再次彰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智慧,继续着光荣的传统。

  之前,央视播放了纪实电视剧《长征》,完整地记叙了红军长征的真实影子,其真实感情的倾泻,英雄史诗的流传,将那个年代的壮举展现出来,同时,也映射出伟大中华民族的聪慧,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令数以万计的人热泪盈眶。也许,几千年几万年乃至几亿年后,只要炎黄子孙不被岁月堙灭,这种感动会永远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

  余秋雨说过,历史上最动魄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而非长城,其实都江堰也好,长城也罢,都是冰冷的建筑物而已,正像他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分析康熙不下令修筑长城的缘由一样,长城只是个摆设物,在娇弱的内心世界,它又是那么脆弱那么单薄。依我看,二万五千里长征才是历史上最动魄人心的“工程”,这是种无形的工程,只存活在内心里骨髓里,可以激励所有的国人和有志之士,不畏艰险,开创事业。旧长征已遥远了,但它留给后人取之不竭的精神不可磨灭,以它独有的魅力,突破区域无穷尽地撒向所有人心中,撒向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的路线。一位曾经参加过延安保卫战的红军老兵说,今天你们娃娃们的生活要比我们那个年代好多了,你们更加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珍惜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更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将动力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为国家的繁荣强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