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支招陕西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06.03.2018  10:41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显著提升军事装备现代化水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陕西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重要基地,如何继续加快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住陕全国政协委员纷纷支招,建议陕西建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

  郭红霞:加快在陕布局建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郭红霞表示,航空、航天、兵器等六大军工行业在陕西均有分布,且从事军品科研生产配套的民口单位较多,形成了厂、所、院(校)配套的国防科研、教学、生产、试验体系。特别是2017年,陕西省军民融合稳步发展,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成果显著。

  “科技部于2017年下半年在全国启动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战略性、综合性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郭红霞说,陕西军民融合合作基础好、军工产业发达、军民融合特色鲜明。建议国家加大对陕西科技军民融合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陕布局建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大幅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优质民参军企业,形成新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助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吴德伟:继续健全军民融合机制体制

  吴德伟是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教授,他今年也关注军民融合的发展问题。“我们学校现在有一个重点实验室,叫‘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主要是想在我们院校的军事技术方面,出一些军民融合成果。”吴德伟说,目前陕西省的军事院校数量较多,这一资源应该好好利用。

  “我认为目前军民融合的机制体制,协同创新的形式不够具体。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很明显,希望有具体的协同创新体制。”在吴德伟看来,他所在的空军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技术院校,有着自己的科研优势,但在军民融合过程中,如何将不同类型的军事院校联合起来,把前沿科技、军事科技转化为民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把民用成果运用在军事上,转化成军事武器装备的核心技术,也是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吴德伟建议,陕西省应该成立专业专门部门,集中处理军民融合工作,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不断培育实质性的成果。

  张炜: “50公斤级水下无人自主航行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西工大是军民融合的天然载体。在军队和军工集团的眼里,它是民;但是在其他人眼中,西工大又有很强的军工色彩。”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笑言,“‘亦军亦民”的身份,使西工大具有天然的优势。”

  张炜介绍说,这些年西工大在军民融合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今后,我们还是坚持‘亦军亦民’的方向。在未来的布局中,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国际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导向,再开发出一些新的产品。

  张炜告诉记者,西工大自主研发的50公斤级水下无人自主航行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属于军民融合的产品,这在水下考古、河道和湖泊水下勘探等方面都有大量民用前景。此次参会,张炜准备联合其他委员提出建议,在陕西布局“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西工大目前在平台的申报中,承担了一些任务,包括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我会在这次会议期间,积极呼吁这件事情的促成。

  王晓萍:强化产业发展基金和高技术联盟的推动作用

  住陕全国政协委员、西安文理学院副院长王晓萍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军民融合的提案。她建议,制定和完善军工事业单位转制、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关政策。“针对民参军门槛多、资金需求量大、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加紧完善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强化产业发展基金和高技术产业联盟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上的推动作用,使目前的政策体系化。

  “建议军工集团将重大项目布局西安,以军工重大项目为牵引,带动、促进发展科技与产品双重配套的配套经济,加强产业聚集,实现规模效应,开拓出具有西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布局。”王晓萍表示。

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