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两会”观察3 陕西全域治水提速

25.01.2016  13:24
      随着近年来我省水环境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渭河水清了,汉丹江景美了。但三秦大地治理水环境的脚步却并未停歇,而是吹响了更为嘹亮的号角。以2015年底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陕西“水十条”)为标志,一场面向境内所有水系治理的战役打响了。

      近日,一股强冷空气不期而至,伴随着纷飞的雪花,古都西安迎来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里,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却依然热闹非凡:河中间一块块浅滩上,成群的白鹭、苍鹭、鸬鹚、赤麻鸭、绿头鸭等在水中嬉戏觅食,白色、黑色、褐色,星星点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前几年我在渭河也见过一些水鸟,但没有现在这么多,有不少水鸟都没有见过。”市民高先生说。随着西安渭河沿岸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植物使得野生水鸟既可以在此避寒,又可以觅食,越来越多的水鸟选择在这里过冬。 
        1、“打造关中水生态长廊”我们“又出发”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区可谓是渭河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人水和谐。”在饱览了渭河美景后,一位网友不吝笔墨地写道。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仅在几年前,渭河还是“黑臭”的代名词,造纸厂最多的时候曾达到了800多家。 
        为了彻底地治理渭河的污染问题,2011年,以《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2014年)》出台为标志,我省拉开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的大幕。实现渭河“三年变清”,也成为了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为此,省委、省政府将渭河水质改善情况纳入省市目标责任考核,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整治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实地检查重点治污工程,推动工作落实。 
        沿渭各级政府坚持铁腕治污、铁面执法,做到年有目标、季有行动、月有通报。省级各部门认真履职,抓好治污项目的审批、资金筹措、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进一步强化了考核,严格征收了污染补偿费,加大了执法监管力度,促进了治污责任的落实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截至2014年底,渭河干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较2011年下降了32.9%,氨氮平均浓度下降了45.2%。渭河干流杨凌以上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杨凌以下河段达到Ⅳ类水质,四条主要支流基本达标。渭河入黄断面达到Ⅳ类水质,高于国考标准的V水质并提前一年完成。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2015年5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巩固提高三年行动方案(2015-2017年)》,继续开展新一轮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建设生态渭河、景观渭河、安澜渭河为目标,将渭河建设成集水资源利用与休闲娱乐为一体、人与水和谐相处的关中生态长廊。 
        2、“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我们“蛮拼的” 
        如果说渭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让三秦百姓从中受益,那么,汉丹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则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三秦治水的“环保红利”。“我们感谢陕西人民为我们城市居民用水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15年4月5日举行的“南水北调陕西贡献”集体采访活动中,来自受水地的中国网记者张艳玲,在听完有关陕西为南水北调所作的贡献后有感而发。 
        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送”,我省全力加大汉、丹江水质保护,统筹推进陕南水源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了《汉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为全面建设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生态屏障做好顶层设计。 
        针对陕南黄姜皂素行业,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拿出1500万元,用于黄姜污染治理的科技攻关和示范工程,使黄姜皂素行业形成了循环产业链,减少了污染,增进了效益,取得了6项国家专利。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3市累计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由109家减少到目前的20余家。 
        同时,将汉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对陕南各市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在汉丹江流域范围内落实严格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出台严于国家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工作,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汉江丹江水质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通水年,省环保厅又先后三次对汉丹江流域开展专项督查,对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矿山及尾矿库、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拉网式大排查,排除环境风险隐患。此外,省环保厅还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专项督查,重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累计关闭汉丹江流域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 
        辛勤的付出,换来累累硕果。监测显示,2015年,汉江、丹江出境水质分别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Ⅲ类,陕南3市如期完成通水前后水质安全达标的阶段性目标。 
        3、“向境内所有水系治理宣战”,我们“敢担当” 
        渭河水清了,汉丹江景美了。但三秦大地治理水环境的脚步却并未停歇,以2015年底省政府出台《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陕西“水十条”)为标志,一场面向境内所有水系治理的战役打响了。 
        “水十条”提出,要突出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南防北控、中部提升、节水循环、优化空间、底线保障”原则,充分发挥法制规范、市场调节、科技支撑、标准导向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水、系统治水、创新治水、全民治水,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让三秦大地水更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绿色动力。 
        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受到严格控制。到203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渭河水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恢复。 
        为达到以上目标,方案要求,通过系统治理,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源头防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引领,降低水污染治理成本;优化空间,保障水环境生态安全;健全法制,严格水环境执法监管;过程管控,提升水环境管理水平;市场推动,建立水环境治理内生调节机制;改革创新,突出分区域精准治理;落实责任,推动全民通力参与等10大举措,全面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随着“水十条”的扎实推进和系统实施,一个人与水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美丽新陕西,必将早日呈现在三秦百姓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