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曲艺生动中国

04.11.2015  09:36

  陕西曲艺队伍薪火相传。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报记者 李向红

  近年来,陕西曲艺在全国重大赛事活动中连创佳绩,为繁荣发展全省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广大曲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我省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和弘扬时代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促进陕派曲艺传播,努力打造陕西曲艺品牌。

  坚持:陕西曲艺一直在路上

  从“陕北说书”到“秦腔”、“榆林小曲”,陕西曲艺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曲艺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设立了“百名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从2014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对于包括曲艺新人在内的青年艺术家进行专项扶持;同时,每年拨200万元专款资助陕西省曲艺发展,陕西曲艺新人苗阜、王声、马腾翔、李小龙、王茵等就是此计划的受益者。

  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陕西曲艺佳作不断,侯小鱼和郭建忠表演的小品《街头巷尾》获得了全国相声小品大赛二等奖、第七届CCTV相声小品邀请赛优秀奖;杂技《百戏钻桶》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中收获银奖;秦腔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在“十艺节”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获优秀奖;木偶剧《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一举夺得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最高奖“最佳剧目奖”;在第八届中国曲艺最高奖艺牡丹奖评比中实现了陕西曲艺零的突破:由省曲艺家协会报送,西安演艺集团周春晓、于海涛演出的相声《南腔北调》获节目奖,省艺术馆王茵论文《相声在陕西的传承与发展》获理论奖,苗阜获新人奖;在首次参加的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和1个优秀奖的好成绩,陕西曲协获得了优秀组织奖。随着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在全国的火爆走红,“相声陕军”集体出征,在全国曲艺大赛、CCTV相声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摘金夺银连创佳绩,“相声陕军”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称为“陕西相声现象”。也因此,曲艺演出机构和专业演出队伍不断涌现,王木犊剧场、青曲社、珍友社、天禧苑等以及西安说唱艺术团、延安市曲艺馆等,不仅是市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也已成为陕西旅游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容。

  提升:推动陕西曲艺扎实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陕西曲艺在全国独树一帜,引爆了全国曲艺的热点。以白海臣、任丹峰、周春晓、于海涛、尼康、魏元成、蒲克等为主力军的西安曲艺团队在全国是旗帜性的标杆队伍,曾经创造出了很多全新的艺术品种,包括音乐相声的首开先河等等。最有名的是独创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独角戏”,它集单口相声、故事和话剧的特点于一身,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其创始人石国庆所打造的经典形象——“王木犊”淳朴善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曲艺陕军”在当时火爆全国,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观众追捧的明星,同行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曲艺文本创作的严重不足,成为了制约陕西曲艺发展的瓶颈,今年6月9日,“2015年陕西曲艺作品创作提升行动”在京启动就是为了补齐这一短板。从6月至9月底,陕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曲艺作品征集,用曲艺独有特色展现三秦大地的发展变迁;同时也将定向邀请全国知名曲艺家为陕西曲艺把脉,并针对曲艺演员情况,“私人定制”适合演员特点的作品。组织全国曲艺名家对作品进行评选,并举办改稿会,对获奖的作品由专家与作者进行一对一的打磨,力求推出一批精品。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吴丰宽说,陕西曲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但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所以会邀请名家进行专题培训和辅导,最大范围地提升陕西曲艺的创作和表演水平。

  如今,以苗阜、王声、王茵、马腾翔、李小龙、卢鑫、阿哲、金龙、阳阳、小雨、姬攀、许凯、侯小鱼、宋波、魏征、欧阳、陈汉、洛舟、孟娜、娟子、李木头、祈志、全少辉等“70后”、“80后”、“90后”领衔的陕西青年曲艺队伍,正在形成陕西曲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用以“”带“”的“传帮带”形式,融入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充分发挥曲艺“轻骑兵”优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唱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表现和弘扬时代精神,不仅取得了创作佳绩,更赢得了百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