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霾伏”缘何而来 ——专家眼中的雾霾成因

19.12.2016  17:34

  6省市深陷“”笼、40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23个城市启动红色预警、17个城市发布橙色预警、机动车单双号限行……16日至21日期间,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遭遇长达5天的“十面霾伏”。

  持续时间之长、污染程度之重,成为今秋来袭雾霾之最。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环保专家,一探究竟。

  诱因

  不利气象条件“不期而遇

  16日至2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6省市,将发生今年入秋以来最严重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

  “进入秋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温度明显偏高,冷空气活动明显偏弱。”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说。

  “这一轮的雾霾之所以持续时间这么长,与静风、逆温、弱南风等不利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重污染天气的出现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气象条件等两个因素,前者在一段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变量就是大气条件。

  主因

  燃煤排放增加 企业“减产不减污

  尽管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但多位环保专家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人口多,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集中,进入冬季以后整个区域的燃煤采暖污染物排放大幅增加,是12月出现大范围区域性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在启动应急响应期间,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停产、加强污染治理等措施促进大气污染物“削峰降速”。

  但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目前一些行业仍存在环保治理技术及设备与环保标准不完全匹配、技术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一些企业面临“减产不减污”尴尬,减产后可能出现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停和开的过程污染物排放不可控等问题。

  此外,机动车污染也成为我国城市重要空气污染源之一,尤其重型车辆污染成为治理难点。

  抗霾

  克服等风思维 久久为功才有蓝天

  多省市已启动应急预案,山西10市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对重点行业工业企业、施工工地、燃煤锅炉和机动车等实施调控措施。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冯银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邓小文等专家认为,从近些年治理雾霾的实践看,雾霾治本之策是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调整和优化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不断降低地区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对于频频雾霾深锁的京津冀地区来说,据环保部2013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秋冬季重污染期间,京津冀中南部区域多个城市经常同时出现重污染。专家认为,区域联防联控也成当务之急。

  专家认为,治理雾霾没有特效药,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全方位参与和行动,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应主动作为,努力克服“等风来”的惰性思维。

  据新华社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高乐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