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现状调查报告

24.09.2014  12:54

韩城是一个依托工业能源飞速发展的城市,旅游发展近些年也突飞猛进,特别是2012年省内单列市的试点更为韩城的发展增添了更大更广的动力,近年来,我们遵照赵正永书记建设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指示,“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古城保护改造系列工程、司马迁祠、党家村旅游景点和梁带村遗址博物馆建设有序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启动,全市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大部分人都选择就近务工,不愿意到外地打工。市妇联针对实际情况,对全市12个镇、办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调研分析、数据汇总,我市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具体如下:

一、韩城市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4年4月底,韩城市总人口41万人,其中:女性19.8万人。全市常年留守在家的妇女1710人,仅占女性总人口0.86%。

1.从文化程度来看,普遍偏低。从调查情况看,85%以上的留守妇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其中,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5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5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从年龄结构来看,主要为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占总数的15%左右,45岁以上的占到15%,30-45岁组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上学的孩子。

3.从留守妇女的留守的原因来看,大部分留守妇女因为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愿意外出打工是其主要原因,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照料农业生产则是她们留守的客观原因,双重原因使得她们处于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生活压力超负。由于家庭中男性劳力的长期缺失,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着超负荷的生活重担,要承担着照顾孩子、老人和田间劳动的重任。有的留守妇女想同丈夫一同外出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的责任绊住了她们前行的脚步,她们的生活永远都是干不完的家务和农活,烦不完的孩子的教育与困惑。

2.精神世界空虚。有的留守妇女上班累了一天,有的干完农活,回家还要干家务,晚上只有与电视为伴,与麻将为友,这就是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娱乐设施的缺乏,文化活动的不足,导致她们生活的压力无处缓解,不良的情绪无处排解,精神世界较为空虚。

3.婚姻状况堪忧。留守妇女的丈夫外出打工,长期不在身边,这导致许多家庭出现了婚姻危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留守妇女的丈夫一年回家2-3次,有的过年才回一次家,还有的甚至几年都未回过家,这就造成了留守妇女缺乏婚姻安全感,很多家庭的婚姻亮起了红灯。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一些长期分居的留守妇女因为丈夫长期在外乡打工,夫妻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一旦双方相互猜疑,再加上自我精神生活空虚,自我控制力不强,极易受到不良现象的诱惑,导致感情危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尽管留守妇女为家庭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对于丈夫出门打工常年不归、移情别恋的情况,她们是无可奈何。留守妇女面临着巨大的生存的压力和心理压力,并且无人倾诉,既要操心孩子,又要担心丈夫,还害怕流言蜚语。这一方面,在到妇联寻求维权帮助的女性反映的情况中,问题就很凸显。

4.家庭教育缺失。调查显示,繁重的农活、家庭的重担和生活的压力让农村留守妇女们消耗了全部的精力、心力。加之,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教育意识不强,留守妇女们普遍反应在子女的教育培养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在心理疏导和情感培养方面。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或缺了父爱,有的成绩平平,有的孤僻内向,有的缺乏情商等等。不少留守妇女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的留守妇女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能给孩子讲出什么道理,造成一些留守家庭的子女上初中后因为不能及时对孩子进行辅导和监管,最终使孩子在初中时期成绩出现一落千丈,甚至染上恶习的现象,这些留守妇女却对子女们的教育和辅导却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三、改变留守妇女困境的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妇女是是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她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我们党和政府还有各级妇联组织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及时对口的帮扶活动,这样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创造关爱留守妇女良好环境,引导树立正确婚姻观。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一要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关心的局面。二要发挥“妇女之家”的作用,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小额贷款扶持和项目扶持等。三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四要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五要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组织她们学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农村文化设施投入,满足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白天忙上班或者忙家务,晚上看电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她们的辛劳、压力和空虚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妇女更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来缓解压力、排解情绪。调查中发现,偏远一些的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农村公共娱乐硬件设施不足,文艺活动不多,她们只能徘徊在麻将与电视之间,娱乐方式单一,精神生活贫乏。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有利于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政府加大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投入,文化部门、村、社区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积极组建留守妇女的互助组织。调查中,留守妇女们表示生活清苦一点无所谓,关键是在困难、困惑、无助、无奈的时候需要有人关心、帮助。希望能够建立各种互助组织,使她们生产有人帮、生活有人问、心灵有人暖。因此,除了市妇联能做到的之外,建议社会各界合力组建留守妇女互助组织。在就业创业上,帮助留守妇女解决政策、项目、资金难题,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各类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与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在家庭教育上,利用家长学校、“妇女之家”、党员活动室、农家课堂等阵地开展家教培训;在生活安居上,通过12338妇女维权热线、基层维权站点、邻里互助等措施,营造安全安居的社会环境;在心理疏导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建立专业心理咨询室,组织志愿者对需要心灵安慰的妇女,提供精神慰藉帮扶。对留守妇女真正做到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困、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让她们生活上舒心,情感上暖心,活动上开心,工作上顺心。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她们柔弱的双肩既担负着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的生活重担,又承担着家庭农业生产以及在企业上班工作的艰辛。可以说,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和希望,她们默默地支撑着家庭的负荷。所以,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去帮助她们、关心她们、支持她们,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