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26.03.2015  09:58

  【光明日报·理论·政治·学者专栏·陈先达 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陈先达

  在实际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社会责任就是他们的工作目的。一个厨师钻研烹饪技术,提高厨艺,一个木工提高工艺,制造最好的家具,一个理发员研究发型,提高技术,皆为使顾客满意和高兴。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以说,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知道自己工作岗位、自己承担的责任。作为高校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员,我们不是同样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吗?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写过一本书《论学者的使命》,谈的就是学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学者不一定都当教员,但教员应该兼备学者的品格,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

  说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十分确切。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演讲中关于“系好第一个扣子”的名言,都是论述青年重要性的。高校有两千多万在校学生,接受各个层次的专业教育,每年都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他们是未来中国的精英。不仅专业水平重要,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更重要。他们的状况如何,与未来中国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的大学生代表中国的未来。未来的中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我们一定要让半个多世纪以前杜勒斯的“魔咒”落空。

  如果说,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那教员就是坚守前沿的战士。战士当然是个比喻,说明责任重大,而非要金刚怒目。当我读到孔子《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时,有点吃惊。在我的印象里,孔圣人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可他却如此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分是非的乡愿作风。孔子终究是圣人,他并不过激。他既反对“乡愿”,又说“过犹不及”。由此我想到,我们处在意识形态领域前沿,如果我们不作为或乱作为,祸害无穷;但又要有水平,道理一定要讲清、讲明、讲透。空话、大话、套话,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战士的水平决定于枪法,而我们的水平决定于是否能有的放矢。

  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业的共同任务。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专业,各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内容。但人文社会学科又有共同点,即任何人文社会学科专业都有一个指导思想问题,不可能非意识形态化,不可能价值中立。历史学有历史观问题,新闻学有新闻观问题,文学艺术有文艺观问题,社会学有社会观问题,如此等等。“”,是全局性问题,是关系这门学科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客观性问题。可以说,“”是人文社会学科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强调的是指导。指导不是取代,也不可能取代。任何一门具体人文社会学科都有自己领域中的专门学术问题。各专业的学术问题,应坚持“双百方针”,进行自由平等的学术探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是拒斥学术探讨,更不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取代各门学科的学术问题的研究和结论。专业问题是专业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越俎代庖。从根本上说,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学科的指导地位,就是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只要这样做,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能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或者说就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守住意识形态前沿。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说是前沿的前沿,这是由这门学科的内容和任务决定的。这门课直接讲授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任务重大、艰巨而且困难。在某些专业课教员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学术含量,是“卖膏药”的,这是由学科壁垒形成的误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门课的学术水平要求,决不比其他专业课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能够结合中国实际,能够结合社会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正确、讲深透、讲出新意,并不容易。我一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工作,深知其中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