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中生办杂志盈利做公益 稿源来自学生

02.02.2015  11:45

  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多数人能想起的,是紧张的学习,满天的试卷,考试的压力。高二学生闫昭阳,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同时,她还担任着校杂志社社长的职务,如何兼顾学习和兴趣,成为了她高中生活又一大课题。

  2013年,16岁的闫昭阳考入铁一中国际部不久,就感受到了高中生活学习的压力。紧张的学习压力,并没有让她放弃读书,写作的爱好,更由此激发了她创办一个写作平台的想法。

  昨日,说起创办杂志社的初衷,闫昭阳说,“我把创办杂志社的想法告诉了另外两个同学,他们觉得很有意义,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一起创立了杂志社。”她说,在中学校园里,有许多喜欢写作的同学,成立杂志社,是希望能在学习之外,为大家提供一个写作的交流平台。

  2013年11月19日,“发声”杂志社在铁一中成立,“杂志面向学校征稿,稿源均来自高中学生,并且都是原创。”闫昭阳说,杂志从一开始,就开始尝试自负盈亏,“为了宣传杂志,我们在课间时间,去教室里发杂志宣传册,把宣传册贴在学校可以贴海报的位置。”第一期,“发声”杂志印刷了1000册,以一本10元的价格在学校里售卖,大受欢迎,卖出了近900本。

  “运行到现在,每期大概有两三千的盈利,”面对着这笔可观的稿酬收入,闫昭阳等人决定,日后杂志所有的收入,都用于公益活动。她们买来学习用具,和一些日常用品,捐给了蓝田县的一座学校。另一部分稿费,捐给了一位无力负担医药费的男孩。

  为了扩大稿源,增加影响力,闫昭阳联合另外几个学校的文学社,向他们发出征稿的邀请。在第一期的影响下,第二期的“旅美特刊”,第三期的“凡尘垂名”,同样收获了不错的成绩。随着影响力的增大,杂志社也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20多人。闫昭阳说,“我们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和杂志社成立时比,现在人员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杂志社运营已经正规许多。

  作为一名高中生,学习和课余爱好之间的平衡,也是摆在闫昭阳一行人面前的难题。“办杂志和学习之间肯定是有冲突的,所以我们都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件事。”她说,除了周六周日,寒暑假是她们办杂志的“高峰期”,“现在杂志基本保持一学期出一期,基本都是假期办杂志,开学售卖。

  再有一个学期,闫昭阳就要升入高三,学习前景直指高考,学业压力更大,为了将“发声”杂志社更好的办下去,“我们已经从高一新生里挑选了几名接班人,下一期的杂志我们会带着他们一起创办,之后就交给他们了。”她说,希望杂志社可以这样一届接替一届的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