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咋鉴别宝剑汉简告诉你 300枚汉代简牍亮相

13.09.2015  13:21
古人咋鉴别宝剑汉简告诉你300枚汉代简牍亮相 - 古汉台
古人咋鉴别宝剑汉简告诉你300枚汉代简牍亮相 - 古汉台
来源: i3.tobei.cn

古代简牍被科学保存展示。右一简牍中的建武三年为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的年号。

甘肃干燥的气候环境,使得两千年前的简牍和捆绑简牍的麻绳都很好地保存下来。图为参观者在“触摸”来自两千年前的文字之美。

记载古代宝剑辨识标准、司法文书、接待习俗以及屯戍制度等重要史料信息的汉代简牍您见过吗?昨日,300枚古代简牍首次亮相西安碑林博物馆,这些历经一两千年的简牍和墨色清晰的文字,以其特有的方式为观众打开了一部浩瀚的史书。

相利善剑册》6简

记录古人如何挑宝剑

居延新简、悬泉汉简、敦煌汉简……这些在简牍史上有名的汉简昨日亮相,这个名为“古塞奇珍——甘肃古代简牍暨汉简书法展”的展览,在结束了北京的展出后,就来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与西安观众见面。

“欲知剑利善器者,起拔之视之……”这是昨日展出的汉简《相利善剑册》中开篇的文字,意思是说想要选一把好的宝剑,一定要将剑拔出剑鞘仔细观察。展出的《相利善剑册》全册6简,209字,以汉隶书写,文字规整,墨色如新。

甘肃简牍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韩伟说:“这6枚汉简记录的主要内容是汉代人鉴定刀剑的有关标准,其中包括判断上等刀剑的4条标准,辨别劣质刀剑的6条标准,和判断优劣刀剑纹饰工艺的4条标准,这些标准为后人留下了鉴定刀剑的宝贵知识。

这6枚成体系的汉简是国家一级文物,虽然距今已2000多年,但文字仍旧清晰可辨,书写方式上除了竖排和没有标点符号外,均与现在的写作方式大致相同。专家表示,这些简牍上的文字,为现代人研究汉代的金属冶炼和兵器制造提供了重要信息。

300枚古代简牍多为国家一级文物

此次展出的300枚古代简牍,均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韩伟说:“展出的简牍大部分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出土时甚至还有编绳相连。

展厅内,一片片大小不一的简牍保存在密封的试管中,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展览分为两部分,既有甘肃出土的古代简牍300枚,也同时展示了100多幅甘肃籍“简书大师”赵正和张邦彦的汉简书法作品。

甘肃是汉简大省,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汉简5万多枚。馆藏简牍时间跨度从秦代至西夏中晚期,这些简牍历史跨度大、内容广泛、保存完好,不仅是补充和研究秦、汉、魏晋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华书法史上珍贵的艺术遗产。

韩 伟说:“我们馆藏简牍上的文字涉及的字体有小篆、秦隶、汉隶、章草、行书等,书法价值极高。这次展出的简牍中,文字以汉隶为主,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简牍实物和书法作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古代简牍的形态、样式和当代书法家对简牍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简牍用料并非为竹子多为当地木料

说 起简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竹子做的竹简。但韩伟表示,竹简多用于南方,因为取材方便,甘肃发现的古代简牍质地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的木料,以胡杨、红柳为 主。而简也并非都是平直的窄木条,在展出的红柳简中,因为红柳枝有木芯的原因,红柳材质的简大多被古人处理成夹角很小的三棱体,有两个面都可书写文字。

据介绍,甘肃从1907年首次发现简牍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境内出土的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悬泉汉简、临泽晋简等,都是重要的出土文献。

展 出的《候粟君所责寇恩册》,就是一份完整的司法文书,内容涉及军事、民政、法律、经济等各方面内容,是研究东汉初年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甘露二年丞相御 史律令册》则为研究西 汉中 、晚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上的内容则为研究汉人的饮食构成、接待习俗、劳边制度以及册书 编联形式提供了实物依据。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裴建平说:“碑刻书法艺术和简牍书法艺术,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这次在碑林举办简牍展也是希望能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此展览9月12日~9月20日之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西临展厅展出,展览不再另收门票,感兴趣的读者可前去观看。

知识链接

简牍作为书写载体在我国曾使用千年

简牍是我国古代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片,未编成册的称谓。实际上是竹简、木简、竹牍、木牍的总称。在发明纸张之前,简牍是我国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

”是用竹、木削成的长条,“”是用竹、木剖成的板片。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战国初期的,根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张文献所取代,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在我国使用的时间长达千余年。

本组文/记者张佳 图/记者张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