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城市标准调整 140个特大城市减为16个

20.11.2014  18:00

  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正式调整我国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根据《通知》,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根据最新标准,全国大部分城市将会被降级,很多城区人口不到500万的,将不被定义为特大城市。因为根据1989年的《城市规划法》,全国有3级城市。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城市。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二十万的城市。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城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有6个城市,城区人口达到500-1000万的有10个城市。

  此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出,2010年城区人口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40个,按照旧的标准,都是特大城市。按照新标准,特大城市是指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按照2010年的数据就只有16个。

  推荐阅读

  国务院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五类七档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明显增长,原有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已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等新形势要求。

  城市划分新标准将启动:人口超500万为特大城市

  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口的城市,将被定义为特大城市,严控人口。按照新标准,特大城市是指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按照2010年的数据就只有16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等,以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为多。此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定,下一步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专家:户籍改革重点在特大城市 以房价调整人口

  中国的"户口"管理早在秦朝就已经有了,但户籍制度主要是在1953年之后形成的。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工业经济,采取了牺牲农业,来为工业提供原料、资金等的方式,即后来常说的工农业"剪刀差"。它是通过计划行政手段,压低农民的收入,把农业部门的利润转移到工业去,以此来促进工业发展。这就导致农业、农民在整个经济体制里处于一种"吃亏"的状态,城市在工业部门工作的居民"收入"相对就高一些。而人是自私的,受此影响,当时的农民就想流动到城市中,进入工业部门工作。户籍制由此应运而生,把人口划分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目的是用来限制农民流入城市。

  国土部: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增加中小城市用地

  中国国土资源部6月19日发布消息称,该机构将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