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读者从山西来吊唁 怕错过告别住殡仪馆附近

06.05.2016  09:01

  昨日上午8时,中国当代杰出作家陈忠实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举行

  陈忠实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李建国、赵乐际、栗战书、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杨晶、陈宗兴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和慰问,并敬献花圈;娄勤俭、胡和平等省领导前往追思堂吊唁

  三秦文胆,华夏风骨,铸忠实人格,笔蕴千钧担天道

  终南气象,灞原襟怀,育白鹿精魂,情含万汇传史音

  巨幅挽联缅怀陈忠实一生为人为文的成就和气度

  评论:陈忠实之后,严肃文学何处去

  三秦文胆 华夏风骨 铸忠实人格 笔蕴千钧担天道

  终南气象 灞原襟怀 育白鹿精魂 情含万汇传史音

  5月5日上午8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杰出的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名誉主席陈忠实的遗体告别仪式在西安市殡仪馆举行。

   巨幅挽联 缅怀陈忠实一生成就

  陈忠实4月29日7时45分病逝于西安,享年74岁。陈忠实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刘延东、刘奇葆、李建国、赵乐际、栗战书、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杨晶、陈宗兴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和慰问,并敬献花圈。娄勤俭、胡和平等省领导,文艺界代表、普通读者等上万人先后前往设于省作协的追思堂吊唁。陈忠实病重期间,中国作协和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到医院看望并转达了刘云山、赵乐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问候。

  陈忠实的遗体告别仪式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姜锋主持,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介绍生平。中央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副主席李敬泽以及马中平、韩勇、郭永平、魏民洲、毛万春、陈强、胡悦、白阿莹、孟祥林等中央部委、陕西省领导同志以及陕西省部分老同志参加告别仪式。

  仪式现场,陈忠实的遗体被鲜花簇拥,遗像两旁,悬挂着巨幅挽联,上联是“三秦文胆,华夏风骨,铸忠实人格,笔蕴千钧担天道”,下联是“终南气象,灞原襟怀,育白鹿精魂,情含万汇传史音”,赞扬了陈老一生为人为文的成就和气度。

  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四川、甘肃等地的文艺界代表和刘文西、何启治、白烨、濮存昕、郭达、孟冰、张嘉译等文艺名家、陈忠实先生的好友以及各界群众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依次向遗体告别,送这位德艺双馨的文学家最后一程。

   一生都献身于文学事业

  陈忠实1942年8月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34中学。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到1982年间在西安市灞桥区先后担任人民教师和文化战线领导工作。1982年调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担任专业作家,1985年到1993年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1993年到2007年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成员,2001年起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将自己的一生献身于文学事业。他1965年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陈忠实文集》《陈忠实小说自选集》《白鹿原》《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原下的日子》《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等著作100余种。他的短篇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到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1998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07年陈忠实荣获由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陕西文艺大奖艺术成就奖。《白鹿原》等多部(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韩等语种文字出版。《白鹿原》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人的30本书”,在权威的“改革开放三十年10部长篇小说”评选中名列第一。《白鹿原》已被改编或移植为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绘本、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征服了万千读者。 华商报记者 王宝红

   >>现场直击

  见惯了生死离别 这次却没忍住

  陈忠实遗体告别现场,随处可见因为悲痛而泣不成声的民众。“原以为我在殡仪馆工作了多年,早已见惯了生死,没想到这次竟然没忍住。”老林哽咽地说道。老林说,这是他在殡仪馆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场面,以前一般前来悼念告别的人群就三五百人,但5日一早就聚集了数千人,可见大家对陈忠实的敬爱,“《白鹿原》是我读得最多遍的一本书,陈忠实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原想着,和大家一样向他告别,但一看到先生瘦削的面庞,想到他被病魔折磨的痛苦,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延河》编辑部的姚逸仙是被同事搀着从告别厅里出来的,当时,他痛哭到不能自已。1985年,姚逸仙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省作协,和陈忠实相处了30多年,感情之深无法用言语形容。“陈老师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人……”话才出口,想到陈忠实过往种种,姚逸仙再次抑制不住,哭出声来。

   从山西赶来 怕错过告别住殡仪馆附近

  “如果不来送陈老师一程,我想会成为我们夫妻俩一辈子的遗憾。“专程从山西赶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胡玉玲表示。

  胡玉玲告诉华商报记者,当她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陈忠实和《白鹿原》就是她的指路明灯之一,“陈忠实就是我的文学偶像。”在胡玉玲的影响下,她爱人牛先生也喜欢上了《白鹿原》,他说,他至少看了3遍。知道了陈忠实去世的消息后,胡玉玲几天没睡好。知道遗体告别的消息后,胡玉玲和爱人一商量,坐着火车赶到了西安。为了不误事,他们直接住到了殡仪馆附近村里的小旅馆里,天一亮就赶到了现场。

  “我们下午要赶到白鹿原,到陈忠实先生的老家去,感受陈忠实先生的点点滴滴,晚上再赶回山西。”胡玉玲说道。

   34中的学生 送别老校友

  在昨日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一队身着校服的学生格外引人注意,他们是来自陈忠实的母校、西安市第34中学的学生,作为陈忠实的校友来送别先生。

  据雷老师介绍,他们自发组织近百名师生前来送别陈老师,其中40名学生来自各个年级,都是学校春柳文学社的社员。1961年,陈忠实读高二时和同学们创办了“摸门小组”文学社和“新芽”文学墙报,后更名为“春柳文学社”。50多年过去了,西安市第34中学政教主任雷超感慨:“先生是我校高62届毕业生,他一直是我们的骄傲。1990年时,先生还曾到学校亲自为‘春柳’题名。先生成名后,社会活动纷繁,可仍不忘关注母校,多次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还与‘春柳社’的文学爱好者座谈,交流自己的创作经历。来参加追思活动的孩子虽与先生年龄相差半个多世纪,但对于先生毫不陌生。” 华商报记者 吴成贵 王宝红

编辑:白玫

陕西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陕西新闻
黄河保护法通过 保护“母亲河”有法可依
  中新网北京10月30日电 (记者 李京泽 梁晓陕西新闻
今年我省成功应对17轮强降雨实现安全度汛
  记者10月27日从省应急管理厅获悉:今年汛期,陕西新闻
“监管+”为食品生产企业纾困解难
  10月24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管局获悉:今年以来,陕西新闻